用 D3.js v4 看 Pokemon 屬性表


Posted by ArvinH on 2016-08-20

自從 Pokemon Go 在台灣可以玩後,勾起了我許多兒時回憶,因此除了跟著大家一起抓神奇寶貝以外(對我就是不想講寶可夢啊啊啊),我也稍微去追了一下最新版的神奇寶貝動畫,似乎是在打什麼卡洛斯聯盟,也出現了好奇怪的 Mega 進化,會讓神奇寶貝在戰鬥中轉屬性...

咳咳,等等,再講下去這整篇都是神奇寶貝了...

總之,看到會轉屬性這件事情就讓我想到,我小時候從來都沒有認真研究過哪種屬性剋哪種屬性,只知道基本的水剋火之類的,於是乎決定來好好研究一下,順便練習已經出來一陣子的 D3 v4,看看差異性在哪。

幸運的是,當我在搜尋 Pokemon 的 API 時,發現 http://filipekiss.github.io/pokemon-type-chart/ 這個人已經把我想做的做完了 XD 也做得不錯。不過是兩三年前的專案,用的是 D3 v3。雖然點子已經被做完了,但臨摹也是一種學習,所以我們就來把它 Migrate 到 D3 v4,順便看看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吧!

想直接看 code 的在這邊... 成果 與 程式碼

介紹

pokemon type

這張圖乍看之下我原本以為是修改自 Chord Diagram,但其實是來自於 Cluster。想想也對,屬性間的關係的確類似於階層樹狀,也不需要有比例分佈對應。
( 從程式碼看來,原作者應該是修改自 https://bl.ocks.org/mbostock/7607999 )

使用方法很簡單,只要點擊某個屬性,就會列出該屬性對哪些屬性較為強勢 (Strong)、弱勢 (Weak) 或是 免疫 (Immune),同時點擊兩種屬性的話,就會秀出擁有雙重屬性的結果為何。

解析

由於 D3 v4 的變動幅度很大,為了模組化,將很多 packages 都拆出來,替代以往使用 namespace 的方式,因此最單純的 Migration 方式就是直接重刻並設法 re-use 原來的 code。

首先,基本的 index.html 內定義好圖要畫在哪裡,並加上一個 reset button 來還原圖表狀態:

  <div id="typeChart">
    <div id="graph"></div>
  </div>
  <button class="button reset"onclick="reset()">reset</button>

接著,我們需要先定義 layout,這邊使用 Cluster Layout,在原本的 D3 v3 版本中,使用的方式為:

```js v3.js
var diameter = 750,
radius = diameter / 2,
innerRadius = radius - 120;
var cluster = d3.layout.cluster()
.size([360, innerRadius])
.sort(null)
.value(function(d) { return d.size; });

然而,v4 模組化後,原本的 namespace 都不需要了,因為實際上是個別存放在一個 lib 底下,以 Layout 來說 會放在 `d3-hierarchy`,而使用方式則變成直接呼叫 `d3.cluster()` 即可,原有的 `sort()`, `value()`等 method 也都移到 `node` 這個層級底下了(後面會在講到 node):

```js v4.js
  // 定義圖形的基本設定值
  var diameter = 750,
      radius = diameter / 2,
      innerRadius = radius - 120;

  var cluster = d3.cluster()
      .size([360, innerRadius]);

寫好圖形的基本設定值後,先把我們已知的 svg 放上去吧!
我們先把剛剛定義好的 diameter, radius 的值 append 到最外層的 graph div 上,
接著先把待會會用到的四種 svg group 先記錄起來,分別有 immune (免疫)、weak (弱勢)、strong (強勢)、node (屬性)

```js weaknesses-graph.js
var svg = d3.select("#typeChart > #graph").append("svg")
.attr("width", diameter)
.attr("height", diameter)
.append("g")
.attr("transform", "translate(" + radius + "," + radius + ")");

var immune = svg.append("g").selectAll(".immune"),
weak = svg.append("g").selectAll(".weak"),
strong = svg.append("g").selectAll(".strong"),
node = svg.append("g").selectAll(".node");


我蠻喜歡這樣的寫法,將與資料繪製較無關(相對較固定)的程式碼先寫好,接著再利用 `d3.json` 將資料讀入後去繪製。

```js Draw-graph
d3.json("types.json", function(error, classes) {
    var nodes = cluster(d3.hierarchy(packageHierarchy(classes))).children;
    var immunes = typeImmune(nodes);
    var strengths = typeStrong(nodes);
    var weaknesses = typeWeak(nodes);

    // draw path

    ......
    ....
    ..

    //Make the immune links
    function typeImmune(nodes) {
    var map = {},
        immunes = [];

    nodes.forEach(function(d) {
        map[d.data.name] = d;
    });

    nodes.forEach(function(d) {
        if (d.data.immunes) d.data.immunes.forEach(function(i) {
            immunes.push({
                source: map[d.data.name],
                target: map[i]
            });
        });
    });

        return immunes;
    }
    // 以下先省略
});

解釋一下上面這段程式碼,我們的資料存放在 types.json 中,利用 d3.json 將資料讀出後,
會先做兩件事情:

  1. 將資料轉化成 hierarchy 格式,並初始化 cluster
  2. 將產生的 nodes 轉化並分類成 immunes, strengths, weaknesses。

這邊的 packageHierarchy 主要是將 raw data 整理成有父子關係的 structure,並且給予每筆資料自己的 keyname。(詳細程式碼可以到最後的連結看,這部分比較跟資料格式相關,就不放在這裡佔版面了)

在原本 v3 的做法裡,如果我們要把資料轉化成 hierarchy 的格式,可以直接利用 cluster.nodes() ,即可一次初始化 cluster 並且得到擁有 x, y 值 的 nodes,但在 v4 中,我們必須先利用 d3.hierarchy() 將資料轉化成 hierarchy 格式,建立好父子關係與每個 node 的深度,接著才能丟入 cluster 中初始,其回傳值才會是擁有對應 cluster 內 x, y 值的 nodes。

window.nodes = cluster(d3.hierarchy(packageHierarchy(classes))).children;
(這邊取 children 也只是資料格式的關係)

由於繪製 svg path 需要給訂 data 的 source 與 target,因此這邊利用 typeImmune, typeStrong, typeWeak 來作轉換,也將資料分為這三種關係的 path 來繪製。

接著,轉換好後就能根據 node 的 sourcetarget 繪製 path。

```js draw-path
// 這邊只列出一種
window.immune = immune
.data(immunes.map(function(node){
return node.source.path(node.target);
}))
.enter().append("path")
.each(function(d) {
d.source = d[0], d.target = d[d.length - 1];
})
.attr("class", "immune")
.attr("d", line);


以往在 v3,我們可以事先定義 `var bundle = d3.layout.bundle();`,然後在上面這段程式碼中的 `data()` 中呼叫 `bundle(immunes)`,他就會幫我們把 source 跟 target 做連接。

但是在 v4 裡,`bundle` 被 `node.path()` 給取代了。

注意喔!是 `node.path()`,層級是在 node,因此我們要從剛才分類好的 immunes 中將 node 一個一個抓出來呼叫。

另外在這邊我們有用一個 `each()` 來將每筆 node 資料都加上 `d.source = d[0], d.target = d[d.length - 1];`
原因是為了之後我們點擊每個類別的時候,要利用這個來找出對應的點來上色。

```js colorPath.js

window.colorPath = function(d, l, type) {
      var type = type || 'strong';
      if (type == 'strong') {
        if (l.target === d) return l.source.target = true;
      }
      if (type == 'weak') {
        for (type in d) {
          if(type !== "size") {
            if (l.target === d[type]) return l.source.target = true;
          }
        }
      }
    }

到目前為止,已經把原本 v3 的 cluster layout 轉移到 v4 了,其餘繪製部分就與版本沒有什麼關聯性,需要注意的是資料格式的變動,像是在原本作者的程式碼內,點擊類別的 activate() 函數中,根據 d.name 來判斷位置的部分,由於資料格式的變動,要改為 d.data.name

```js activate(d).js

window.node
    .classed("node--active", function(target) {
        return (target === d) || this.classList.contains("node--active");
    })
    .classed("node--target", function(n) {
        return n.target;
    })
    .classed("immune-node", function(target, l) {
        return (this.classList.contains('immune-node') || target.data.immunes.indexOf(d.data.name) != -1);
    })
    ....
    ...
    ..

```

其餘繪製部分,包含點擊後的上色邏輯( activate() 函數中),有興趣的讀者就直接看 code 吧,相信會更清楚!

成果 與 程式碼

不過實際上我並沒有完整 Migration 完成,在原本 v3 的 d3.svg.line.radial() 這裡,v4 的寫法應該是 d3.radialLine(),並搭配上 curve() 函數,只是我並沒有嘗試成功,還請高手指教!

最後,送給大家一隻純 CSS 卡比獸,祝大家早日成為神奇寶貝大師!
(好啦其實不像XD...畢竟我對 css 的掌控度大概跟我對腰間肥肉的掌控度一樣低落...)

See the Pen Snorlax-pokemon by Arvin (@arvin0731) on CodePen.

資料來源

  1. d3/d3-hierarchy
  2. d3/d3-shape
  3. origin version

關於作者:
@arvinh 前端攻城獅,熱愛數據分析和資訊視覺化


#d3 #pokemon









Related Posts

DP

DP

1. Entity Framework - DBFirst

1. Entity Framework - DBFirst

CH 11 類別(class)

CH 11 類別(class)




Newsletter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