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探討 Micro Frontends 的世界


Posted by ArvinH on 2019-01-12

前言

大概三個月前,忘了在哪看到 Micro Frontends 這個詞,當時沒有仔細去了解(畢竟聽起來就像是另一個 Buzzword XD),只是從名字大概猜測是想讓前端頁面更加模組化,讓不同團隊能更有效率的開發共同的站。稍微 Google 了一下這個 term,發現文章多數在 2018 的五六月出現,之後就鮮少人提起,我也就淡忘了他。

直到最近工作上接觸到的框架,似乎也想讓頁面上的元件更加低耦合,甚至是希望能支援運行不同版本或是 tech stack 的元件,才讓我又再想起 Micro Frontends 這個東西,所以查了點資料,這邊做個紀錄分享。

什麼是 Micro Frontends

大部分查到的文章都有提到,Micro Frontends 最早出現在 2016 年 ThoughtWorks 這間公司公佈的技術雷達中,並在 2018 年五月進入試驗階段,代表他們認為這個架構是有發展淺力的。(查了一下 wiki,ThoughtWorks 是一間蠻大的全球軟體顧問公司,有自己的產品,也會為客戶制定各種前瞻軟體設計)

要解釋 Micro Frontends,可以先從 Microservices 講起。

Microservices 在後端的世界裡面已經運行多年,採用 Microservices 的團隊架構通常都是如下圖所繪:

monolithic-fe-micro-be

後端中每個 Microservices 彼此之間獨立作業,各個團隊可以擁有自己的部署與開發技術,溝通可以透過各樣 API 介面來達成,與前端之間也只需要 HTTP request 即可進行各種服務串接。

在這樣的架構下,Frontend team 的程式碼卻還是都共存在一個 Monolithic 的結構內,當網站功能越趨複雜、團隊成長茁壯後,整個前端架構就會越來越難以維護,更別提前端技術的日新月異,很容易會產生 legacy code,這時若想要更新就麻煩了。

由於慢慢有人體會到這種問題,Micro Frontends 的想法才被提出:

micro frontend

從圖中不難發現,Frontend 的模組被拆分至各個 team 中,每個團隊獨立掌管自己的前後端服務,擁有自己的部署環境與 tech stack,團隊間低耦合,團隊中高內聚。
此外,每個團隊產出的前端模組,要能夠有效的『拼貼』在同一個 SPA 頁面當中,保持使用者在產品的體驗上與原先的 SPA 一致。

micro-frontends.org 這個網站中說到,這樣的結構就算是 Micro Frontends,而這樣的概念其實更早之前就有,只是有別的名稱,分別叫做 Frontend Integration for Verticalised SystemsSelf-contained Systems

但我自己認為,Micro frontend 應該主要著重在:如何將前端頁面中以功能模組來拆分成不同獨立應用,並黏貼共存在同個 SPA 中。(後面會再提到目前常見的實作方式。)

而由 Micro Frontends 與 Micro Services 所組成的一個從 UI、商業邏輯、資料處理和系統部署,這樣完整的獨立服務,才算是一個 SCS - Self contain system

Micro Frontends 的核心思想

  • Be Technology Agnostic:每個團隊可以使用自己的技術結構來開發前端模組,與其他團隊彼此之間互不干擾,也無須耗費成本相互協調。

  • Isolate Team Code:就算各個團隊採用同樣的技術框架,彼此之間也不該共享變數或狀態。彼此間應該透過 public API 來溝通。

  • Establish Team Prefixes:利用 Prefix 的方式來避免 CSS、Browser API、Web Event、Cookies 或 Local Storage 的衝突。

  • Favor Native Browser Features over Custom APIs:要整合 Micro Frontends 的複雜度其實很高,當每個模組間需要溝通時,盡量採用 Browser Native API 來完成較好;若真的需要額外的溝通方式(pub/sub system),要盡量保持簡單。

  • Build a Resilient Site:透過 SSI 或 PWA 的方式增強網站的穩定性,在 JS 無法執行的狀況下也有堪用的呈現。

Micro Frontends 的實作方法

PoC demo
source

接著我們先來看看要如何實現 Micro Frontends,達成如上圖所呈現的狀態,在同個頁面中,運行三個不同 Team 採用不同 Tech stack 的模組。

?Team checkout 與 Team inspire 各自開發了前後端整合的模組,而 Team product 要負責整合它們。

三個 Team 採用不同 tech stack,並且獨立部署在各自的環境中運行,基本上可能會有三個 Host 分別 serve 它們:

  1. https://microfrontends-checkout.com/

  2. https://microfrontends-inspire.com/

  3. https://microfrontends-product.com/

方法一:使用 iframe

在 Team product 的模組中,可以利用嵌入 iframe 的方式來載入另外兩個模組,由於 iframe 天生就有隔離運行環境的特性,各團隊的模組相互不會干擾,若要通訊,在同網域下,我們更能直接透過 window.postMessage 來達成。

<body>
  <!-- in Team Product -->
  <iframe width="100%" height="200" src="https://microfrontends-checkout.com/"></iframe>
  <iframe width="100%" height="200" src="https://microfrontends-inspire.com/"></iframe>
</body>

缺點:

但使用 iframe 的缺點很多,基本上不會有人想採用這種方法...
像是:由於應用模組是分開的,無法將共用的依賴模組取出來,導致頁面可能會同時載入重複的 code;再者,UI 的呈現上也會變得很難控制,若是其中還含有表單之類的功能,就更麻煩了。

方法二:在 Client side 用 JS 載入模組

function loadPage (element) {
  [].forEach.call(element.querySelectorAll('script'), function () {
    const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etAttribute("src", `https://microfrontends-${element.dataset.url}.com/`);
    script.setAttribute("type", "text/javascript");
    element.appendChild(script);
  });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pagelet').forEach(loadPage);
<!-- in Team Product -->
<div class="pagelet" data-url="checkout"></div>
<div class="pagelet" data-url="inspire"></div>

也就是在 client side ajax 抓取模組,塞入對應的 target div 內。這種做法需要注意 js、css 等的載入順序,Facebook 在多年前是用 BigPipe 來處理(可能 FB 已經沒在使用,但還是很值得了解的一個專案!):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big_pipe.onPageletArrive({id: “pagelet_composer”, content=<HTML>, css=[..], js=[..], …})
</script>

類似這樣,用 array 來依序載入資源。

但缺點明顯就是無法 Server-side render。

方法三:Web component

這邊是指 Web standard 下包含 Custom ElementHTML templateShadow DOMHTML imports 的 Web component。

各個團隊可以用自己想使用的 tech stack 來製作元件,但最終包裹成 Web component 的形式,以 React 為例: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ReactDOM from 'react-dom';
const SearchComponent = ({ children }) => {
  return (
    <div>
      <p className="search-component">{children}</p>
    </div>
  );
};
class CustomSearch extends HTMLElement {
  connectedCallback() {
    const mountPoin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pan');
    this.attachShadow({ mode: 'open' }).appendChild(mountPoint);
    const name = this.getAttribute('name');
    const keyword = this.getAttribute('keyword');
    const url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 + encodeURIComponent(name);
    ReactDOM.render(
      <>
        <a href={url}>{name}</a>
        <SearchComponent>{keyword}</SearchComponent>
      </>,
      mountPoint,
    );
  }
}
customElements.define('custom-search', CustomSearch);
<!-- in Team Product -->
<!-- search component from Team Inspire -->
<custom-search name="TeamInspire" keyword="Micro Frontends"></custom-search>

採用 Web component 可以讓程式碼清晰可讀,元件之間各自獨立,所有資源都由自身控制該如何加載,團隊在使用這些元件上,就如同一般 HTML DOM,並且可以直接利用 Web Event API 來進行元間間的溝通。例如:

// in Team checkout
const event = new CustomEvent('buy', { item: 'car' });
window.dispatchEvent(event);

In React:

componentDidMount() {
  window.addEventListener('buy', (event) => {
    this.setState({ buyItem: [...this.state.buyItem, event.item] });
  }, false);
}

此外,如果 Web component 還能搭配 SSI (Server Side Includes) 來達成 SSR:

<custom-search keyword="Micro Frontends">
  <!--#include virtual="/custom-search?keyword="Micro Frontends" -->
</custom-search>
server {
  listen 3000;
  ssi on;

  location /TeamInspire {
    proxy_pass  https://microfrontends-TeamInspire.com;
  }

每個 Micro Frontend team 自己要建立起 component server,用來 serve component 的 markup。並且實作的 Web component 本身也要修改成支援 Server side render。
不過重點是,這樣在技術上是可行的,至少比上一種方式好。

但缺點也很明顯:

  1. 需要 polyfills 來補足瀏覽器支援度問題。
  2. 雖說大家能用不同 Tech stack,但本質上每個團隊最終還是得想辦法用成統一的 Web component
  3. Web component 的發展與普及不夠快速。

關於 Web component 實作 Micro Frontends 的範例與細節,大家可以到 micro-frontends.org 看,範例 code 甚至都包成 docker,很快就能裝起來玩!

方法四:Single-SPA - javascript metaframework

CanopyTax 這間公司推出的一個開源專案,提供了一些方便的 API 讓你達到:

  1. 用各種技術構建 micro frontends。

  2. 在同個頁面下使用多種前端 framework 組成的模組,且無需 refresh page。

  3. 在現有的應用中嘗試新的 framework,而不必全部重寫。

  4. 支援 Lazy load

  5. 支援 Hot reload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前往他們的 repo 看各種範例與程式碼。類似這樣的使用方式:

import * as singleSpa from 'single-spa';
const loadingFunction = () => import('./react/react.app.js');
// 可根據 route 來切分要換成哪個模組並動態載入相應資源
const activityFunction = location => location.hash.startsWith('#/react-app');
singleSpa.declareChildApplication(appName, loadingFunction, activityFunction);
singleSpa.start();

其他方法:

在查資料的過程中,其實大家在討論的 Micro Frontends 都會著重在各 Team 間採用不同 tech stack 的前提,可能是這樣才比較好凸顯 Micro Frontends 切割模組的感覺。

但是如果只是想要讓 Microservices 都有各自對應的前端模組,我們其實也可以直接用 React 來建造各類元件庫,讓主 App 下載使用。

這樣會是一個折衷的方案,不用煩惱 common dependences 的問題,但相對的在升級版本時,可能就得一次將所有元件庫內的元件都升級才可以使用。

有點偏離 Micro Frontends 的核心就是了。

Micro Frontends 帶來的好處與壞處

Micro Frontends 的好處就在於,各個模組間是非常獨立的,彼此間的部署不需要互相等待,tech stack 也不一定要用相同的,也就是說,在汰換 legacy code 的過程可以順暢一些,也更容易嘗試新技術,可以漸進式的把 SPA 上的模組替換成更好或更新的框架,讓新舊 code 能夠並存無衝突。團隊在開發上可以更敏捷。

但實務上我想應該不太會有人想在同個頁面上同時存在多種框架吧?試想,一個頁面上如果同時存在 React 與 Vue,甚至是 Angular,這樣 Page load time 大概難以想像。
再加上缺乏統一打包的步驟,共用資源的相依性就無法被知曉,要如何有效處理 Common resources 是很麻煩的難題。

還有就是 CSS 解決方案,會不會需要處理命名衝突,也是一個隱憂。若是公司資源不夠,沒有辦法利用像 Zeplin 之類的工具了統一定義 Style guideline,就還得想辦法協調各 Team 開發模組的 style 問題。

整體而言看起來 Micro Frontends 的複雜度並不小,應該比較適合大型應用,或真的有許多 Legacy code 要處理的公司團隊。

那有誰採用 Micro Frontends?

很多公司可能都有自己的類似解決方案,就像 FB 的 bigpie,或是 Yahoo 也有類似的作法。

在我查到的資料當中,比較有提到 Micro Frontends 的大公司有 Spotify 與 IKEA,細節就給大家自行去欣賞他們的分享了:

Spotify - How Spotify Builds Products (Organization. Architecture, Autonomy, Accountability):

Spotify sharing

Spotify 是從 UI 來區分團隊負責的 function,原先採用 iframe 與 postMessage 的方式來處理 Micro Frontends,團隊間 technology independence,但他們已經捨棄這個架構很久了,後來改採一律 react/redux 的架構。可以看這份 twitter 討論。

另外,它們是有一個團隊在負責檢驗各 team 產出的模組 UI style 是否維持產品的一致性。

MICROSERVICE WEBSITES - Gustaf N. Kotte

MICROSERVICE WEBSITES - Gustaf N. Kotte

小結論

其實會需要用到 Micro Frontends 結構的應該不多,尤其在 React/Vue/Angular 主宰的這幾年,需求相對更少。越大型的 web app 與團隊才比較值得去嘗試。

現行的實作方式其實都很複雜,上面描述的方法與網路看到的 prototype 都過於簡化了。

但這種高階層架構的思考與設計其實多多益善,從中發現的困難更能推動技術發展,而且也很有趣!

資料來源

  1. micro-frontends.org
  2. フロントエンドエンジニアは Micro Frontends の夢を見るか
  3. 技术雷达之「微前端」- 将微服务理念扩展到前端开发(上:理论篇)
  4. 技术雷达之「微前端」- 将微服务理念扩展到前端开发(下:实战篇)
  5. Micro Frontends Proof of Concept
  6. Independent micro frontends with Single SPA library
  7. Single-SPA
  8. Spotify - How Spotify Builds Products (Organization. Architecture, Autonomy, Accountability)
  9. MICROSERVICE WEBSITES - Gustaf N. Kotte

關於作者:
@arvinh 前端攻城獅,熱愛數據分析和資訊視覺化


#frontends #micro









Related Posts

[GIT101] Git

[GIT101] Git

Linkedin Java 技術認證題庫  日期/ 建構子

Linkedin Java 技術認證題庫 日期/ 建構子

利用後端框架 express 實作抽獎網站的 API

利用後端框架 express 實作抽獎網站的 API




Newsletter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