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pack 新手教學之淺談模組化與 snowpack


Posted by huli on 2020-01-22

前言

在我的部落格裡面,其實很少有工具類的教學文章。一來是因為這種工具類文章都大同小異,二來是我生性懶惰,許多手把手教學都需要鉅細靡遺外加豐富截圖,實在是不適合我。

但這次會來寫這個題目,是因為我覺得 webpack 是個新手不容易懂,就算懂了也不一定是真的懂的工具。或是換句話說,它是常常被誤解的一個工具。

這並不是 webpack 本身的問題,而是現在許多新手切入前端都直接從 React 或是 Vue 開始,而且都使用了他們各自提供的 CLI 工具,等到要客製化一些設定時才注意到:「阿,原來有個東西叫做 webpack」。

CLI 工具帶來了方便性,優點是讓新手能夠快速上手,不用去管那些繁瑣的設定;而缺點就是若是新手沒有意識到背後那些工具,等到哪一天工具壞了、不能用了或是有地方需要修改,就是噩夢的開始。

為了讓這種情況減少,我才決定寫這篇文章,希望從源頭帶大家認識 webpack 這項工具以及模組化的概念。你必須先知道什麼是模組,才能理解什麼是 webpack。

開頭我想先透過幾個問題讓大家思考自己對模組化以及 webpack 是否熟悉:

  1. 為什麼很多專案(例如說 React)在部署前都要先 build?這個步驟在幹嘛你知道嗎?
  2. 你知道 require/module.exportsimport/export 的差別嗎?
  3. 你知道 import 與 export 這兩個語法在瀏覽器上面不是隨便就能使用嗎?
  4. 你知道為什麼要用 webpack 嗎?
  5. 你知道 webpack 為什麼要有 loader 嗎?

這些問題應該會在讀這篇文章時慢慢有點靈感,在最後面時會幫大家解答。

模組化

相信大家應該都聽過模組這個詞,英文叫做 module,這邊先舉個簡單的例子。

例如說你的手機,螢幕壞掉了可以只換螢幕,相機壞掉了就換相機,電池壞掉了換電池。你可能會想說:「咦,那不然呢?」

你有想過為什麼可以這樣換嗎?因為螢幕跟相機是兩個完全獨立開來的功能,互不干擾也沒有相依性,所以換螢幕不會讓相機功能壞掉,反之亦然。這其實就是模組化的概念,螢幕是一個模組,只負責顯示資訊這項功能,而相機又是另外一個模組,負責拍照。透過手機的軟體把螢幕與相機整合起來,讓相機捕捉到的畫面在螢幕上顯示。

若是沒有模組化的概念,一整台手機就真的是一整台,每個功能都互相綁在一起,相機壞掉了,就要把整台手機都換掉,沒辦法只換相機。

如果以程式碼來講,大概會像這樣子:

import 相機
import 螢幕
import AA電池
import sim卡

Phone.start(相機, 螢幕, AA電池, sim卡)

模組化的好處之一就是方便抽換,若是今天要用別家的電池,就只要把電池那邊改掉就好了,其他地方都不用動:

import 相機
import 螢幕
import BB 電池
import sim卡

Phone.start(相機, 螢幕, BB 電池, sim卡)

寫程式的時候也是這樣子的,我們常常會用到許多系統內建的模組或者是別人寫的模組,以 Node.js 為例,可以使用內建的 os 模組,來獲取作業系統相關的資訊,例如說作業系統是哪個平台:

var os = require('os')
console.log(os.platform()) // darwin

在這邊我們使用了 require 將系統內建的 os 模組引入進來,並且呼叫 os.platform() 來取得資訊。

這就是在程式裡面最基礎的模組的使用。有了這個概念之後,我們可以把範圍縮小,來談談在 Node.js 裡面模組化是怎麼運作的。(我認為要理解模組化這個概念,對 Node.js 有基本的理解是很重要的,若是你完全不會的話很建議去學一點點,至少知道它在幹嘛)

Node.js 的模組

前面已經有提到在 Node.js 裡面我們可以使用 require 把內建模組給引入。那如果我們想要自己做一個模組該怎麼辦呢?用 module.exports 這個語法就可以達成。

例如說我們有個 utils.js,裡面有一個會常常用到的計算價格的函式 calculate

// utils.js
function calculate(n) { 
  return ((n * 100 + 20 - 4)) % 10 + 3  // 計算價格公式
}

module.exports = calculate // 把這個函式 export 出去

那我們在另外一個檔案 main.js,就可以使用 require 這個語法來引入:

// main.js
var calculate = require('./utils')
console.log(calculate(30)) // 9

我們在 utils.js 裡面 module.exports 什麼,在其他地方用 require('./utils') 就會引入什麼。所以你可以把 var calculate = require('./utils') 想成 var calculate = (utils.js 裡的)module.exports

再來看一個範例,我們把 utils.js 輸出的東西改成一個物件:

function calculate(n) { 
  return ((n * 100 + 20 - 4)) % 10 + 3  // 計算價格公式
}

module.exports = {
  cal: calculate,
  name: 'hello'
} // 把這個物件 export 出去

main.js 裡面,就一樣可以拿到這個物件:

var obj = require('./utils')
console.log(obj.cal(30)) // 9
console.log(obj.name) // hello

這就是在 Node.js 裡面最基本的模組使用的概念,用 module.exports 把東西導出,用 require 把模組引入。

上面所講的這一套模組機制,其實並不在 JavaScript 的規範裡面,而是一套叫做「CommonJS」的標準。

看到這邊相信應該有些人開始有點頭痛了,想說「蛤?這是什麼意思?」

大家設想一個情境就知道了。

讓我們先回到 ES6 出現之前,在那個年代 JavaScript 本身並沒有規範任何與模組相關的使用機制。

這時候大家就可以天馬行空提出自己的想法,例如說 A 可能會覺得那不如這樣寫:

// utils.js
function calculate(n) { 
  return ((n * 100 + 20 - 4)) % 10 + 3  // 計算價格公式
}

out = {
  cal: calculate,
  name: 'hello'
}

// main.js
var obj = include('./utils')
console.log(obj.cal(30)) // 9
console.log(obj.name) // hello

要輸出模組的時候用 out,要引入的時候用 include

而 B 也可以說這樣比較好:

// utils.js
function calculate(n) { 
  return ((n * 100 + 20 - 4)) % 10 + 3  // 計算價格公式
}

EXP = {
  cal: calculate,
  name: 'hello'
}

// main.js
var obj = in('./utils')
console.log(obj.cal(30)) // 9
console.log(obj.name) // hello

要輸出模組的時候用 EXP,要引入的時候用 in

所以 A 發想出來的規範就叫做 A 標準,B 的就叫 B 標準,這兩個標準都可以達成模組化,但是語法跟背後實作不一樣。而 CommonJS 就只是其中一個標準而已,這個標準就是在輸出模組時用 module.exports,引入時用 require

而後來 CommonJS 這個標準被 Node.js 所採用,所以才會有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種形式。

有注意到上面我們一直在講 Node.js 嗎?

那瀏覽器呢?抱歉,瀏覽器原生不支援這個東西。所以你在瀏覽器上面,沒辦法用 module.exports,也沒辦法用 require

有些人會說:「你騙人!那為什麼我公司的專案用了這些也可以跑在瀏覽器上」,呵呵,我沒騙人,瀏覽器原生不支援沒錯,但你可以借助其他工具來達成這個目的(對,你現在知道為什麼要用 webpack 了吧)。

不過在介紹工具以前,我們先來試著自己解決看看這個問題。

手動加入 CommonJS 支援

在 CommonJS 模組標準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兩個:

  1. module.exports
  2. require

前面有提到過:

我們在 utils.js 裡面 module.exports 什麼,在其他地方用 require('./utils') 就會引入什麼。所以可以把 var calculate = require('./utils') 想成 var calculate = (utils.js 裡的)module.exports

因此,我們可以試著加入一些程式碼,讓 require('./utils.js) 回傳的東西就是 utils.js 裡的 module.exports,就大功告成了。

第一步,先把原本 main.js 的內容用一個叫做 main 的 function 包住,並且傳入 require:

function main(require) {
  var obj = require('./utils')
  console.log(obj.cal(30)) // 9
  console.log(obj.name) // hello
}

再來我們也把 utils.js 的內容包住,因為 utils.js 沒有使用到 require,所以我們改成傳進去一個參數 module,會變成這樣:

function main(require) {
  var obj = require('./utils')
  console.log(obj.cal(30))
  console.log(obj.name)
}

function utils(module) {
  function calculate(n) { 
    return ((n * 100 + 20 - 4)) % 10 + 3
  }

  module.exports = {
    cal: calculate,
    name: 'hello'
  }
}

以上只是用兩個 function 把原本的兩個檔案包起來並且傳入參數而已。

接著我們可以在外面宣告一個變數 m,並且傳進去 utils 裡面然後呼叫:

function main(require) {
  var obj = require('./utils')
  console.log(obj.cal(30))
  console.log(obj.name)
}

function utils(module) {
  function calculate(n) { 
    return ((n * 100 + 20 - 4)) % 10 + 3
  }

  module.exports = {
    cal: calculate,
    name: 'hello'
  }
}

// 加入這兩行
var m = {}
utils(m)

這樣在呼叫完 utils 函式以後,m.exports 就是我們在 utils 函式裡面所輸出的東西,也就是 main 裡面的 require 呼叫之後應該回傳的內容。

所以最後一步,就是呼叫 main 函式並且傳入一個 require 的參數:

function main(require) {
  var obj = require('./utils')
  console.log(obj.cal(30))
  console.log(obj.name)
}

function utils(module) {
  function calculate(n) { 
    return ((n * 100 + 20 - 4)) % 10 + 3
  }

  module.exports = {
    cal: calculate,
    name: 'hello'
  }
}

var m = {}
utils(m)

// 加入底下這幾行
function r() {
  // 回傳我們所需要的 m.exports
  return m.exports
}
main(r)

這樣子就大功告成了,就可以把在 utils 裡面所輸出的 module.exports 丟給 main,並且在 require('utils.js') 的時候回傳。直接把上面這一整段程式碼貼到瀏覽器上面,真的能夠順利執行了!

上面這段程式碼只是大致上示範一下原理而已,原理基本上就是:

  1. 把檔案包成 function 並且接收 module 以及 require 等參數
  2. 在外面呼叫 function,傳入一個物件以及函式 require

不過實際上當然沒有那麼簡單,因為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例如說:

  1. 相依性,例如說 A 依賴於 B,B 又依賴於 C,載入順序就必須是: C->B->A
  2. 載入多個模組,我們上面傳給 main 的函式只會回傳 utils 的 module.exports,但是應該要支援多個 require,所以 require 裡面要根據參數來決定回傳什麼
  3. 快取,當一個 module 被載入多次的時候應該要能夠快取起來

大概知道原理以後,我們就來看看現成的工具該如何使用。

browserify 介紹

前端的世界很簡單,說穿了就是一句話:

不支援的東西,寫工具自己支援就好了

Babel 如此,webpack 如此,PostCSS 也是如此,都是藉由工具來實現瀏覽器原生不支援的功能。

在 2011 年的時候,browserify 出現了。而官網上的第一句話就已經描述了它的用途:

Browserify lets you require('modules') in the browser by bundling up all of your dependencies.

簡單來說,就是讓你在瀏覽器上面使用 require。

可以在 terminal 上面使用以下指令,來打包我們剛剛那兩個檔案 main.js 與 utils.js:

npx browserify main.js -o bundle.js

傳入的第一個參數是所謂的入口點(entry point),就代表主要要執行的檔案。舉例來說,我們稍早在示範時都是用 node main.js 來執行,表示要執行的檔案其實是 main.js,因此 main.js 就是入口點。

然後產生的 bundle.js 內容如下:

(
  function e(t, n, r) {
    function s(o, u) {
      if (!n[o]) {
        if (!t[o]) {
          var a = typeof require == "function" && require;
          if (!u && a) return a(o, !0);
          if (i) return i(o, !0);
          var f = new Error("Cannot find module '" + o + "'");
          throw f.code = "MODULE_NOT_FOUND", f
        }
        var l = n[o] = {
          exports: {}
        };
        t[o][0].call(l.exports, function(e) {
          var n = t[o][1][e];
          return s(n ? n : e)
        }, l, l.exports, e, t, n, r)
      }
      return n[o].exports
    }
    var i = typeof require == "function" && require;
    for (var o = 0; o < r.length; o++) s(r[o]);
    return s
  })({
  1: [function(require, module, exports) {
    function calculate(n) {
      return ((n * 100 + 20 - 4)) % 10 + 3 // 計算價格公式
    }

    module.exports = {
      cal: calculate,
      name: 'hello'
    } // 把這個物件 export 出去
  }, {}],
  2: [function(require, module, exports) {
    var obj = require('./utils')
    console.log(obj.cal(30)) // 9
    console.log(obj.name) // hello
  }, {
    "./utils": 1
  }]
}, {}, [2]);

看不懂很正常,因為這是經過壓縮後的版本,但其實核心概念就是:「把你的程式碼用一個 function 包住,提供一個叫做 require 的 function 以及一個叫做 module 的物件給你使用」,說穿了跟我們上面做的事情差不多啦,只是更嚴謹了一些。

如果你真的很想看懂在幹嘛,我參考了原始碼:browser-pack/prelude.js,把上面那段打包出來的程式碼還原了一下並且加上註解,為了方便閱讀也更動了順序,也把一些額外的檢查跟功能拿掉了。

成果如下(請注意,底下為了教學目的只留下最核心的功能,其餘程式碼都拿掉了):

// 跟我們做的事情一樣,把檔案包成一個 function,傳入 require, modules
function utils(require, module) {
  function calculate(n) {
    return ((n * 100 + 20 - 4)) % 10 + 3
  }

  module.exports = {
    cal: calculate,
    name: 'hello'
  }
}

// 跟我們做的事情一樣,把檔案包成一個 function,傳入 require, modules
function main(require, module) {
  var obj = require('./utils')
  console.log(obj.cal(30))
  console.log(obj.name) 
}

/*
  定義一個叫做 modules 的物件,裡面把 module 換成數字編號
  陣列的第一個參數就是上面包好的 function,第二個參數則是相依性需要的 module 以及編號
  例如說: {
    "./utils": 1
  }
  代表說當我呼叫 require("./utils") 的時候,其實就是要載入編號為 1 的 module
*/
var modules = {
  1: [utils, {}],
  2: [main, {
    "./utils": 1
  }]
}

/*
  函式詳細內容可以見底下,第一個參數就是 modules
  第二個參數是 cache(先不管)
  第三個參數則是入口點,就像是 C 語言裡面的 main function 那樣
  以我們的範例來說,就是 main.js 這個檔案,也就是編號為 2 的 module
*/
outer(modules, {}, [2])

/* 
  底下程式碼來自:https://github.com/browserify/browser-pack/blob/master/prelude.js
  為了方便理解核心功能,有經過刪改
*/
function outer(modules, cache, entry) {
  /*
    順序執行 entry,在我們的例子 entry 只有一個
    所以可以簡單想成是:newRequire(2)
  */
  for (var i = 0; i < entry.length; i++) {
    newRequire(entry[i]);
  }

  /*
    核心程式碼在下面
    以我們的例子而言,name 會是 2
  */
  function newRequire(name) {
    //先從 cache 裡面找這個 module 的內容,找不到的話載入 module 並且放入 cache
    if (!cache[name]) {
      // 找不到要載入的 module,拋出錯誤
      if (!modules[name]) {
        var err = new Error('Cannot find module \'' + name + '\'');
        err.code = 'MODULE_NOT_FOUND';
        throw err;
      }

      /*
        宣告一個物件來儲存 module export 出來的東西
        並且一併放到 cache 裡面
      */
      var m = cache[name] = {
        exports:{}
      };

      /*
        核心功能就是底下這四行
        呼叫我們最前面定義的那個包好的 function,並且傳入 require 以及 module
        在 require 裡面會根據 modules 的內容找到要引入的 id
        以 require('./utils') 為例
        modules[2][1]['./utils'] 是 1,就會去載入 id 為 1 的 module 並且回傳
      */
      modules[name][0].call(m.exports, function(x){
          var id = modules[name][1][x];
          // 載入 module 並且回傳
          return newRequire(id ? id : x);
      }, m);
    }

    // 找到的話就直接回傳 module.exports
    return cache[name].exports
  }
}

原本的程式碼因為要考慮其他更多種情況所以比較複雜一些,只留下核心的模組功能差不多就長得像上面那樣。看不懂沒有關係,畢竟這是比較偏新手向的文章,只要稍微看過去就好。

你只要知道一個重點就行了:

瀏覽器原生並不支援 CommonJS(require 與 module.exports),一定要透過工具才能在瀏覽器上面使用。

上面提到的「工具」,我們已經介紹 browserify 了,但還有一個更有名的。

對,就是 webpack!

初探 webpack

剛才我們使用 browserify 的時候,使用了這個指令來指定入口點與打包出來的檔案名稱:

npx browserify main.js -o bundle.js

而 webpack 本質上與 browserify 相似,只是需要把這些變成設定檔。我們可以新增一個 webpack.config.js

module.exports = {
  entry: './main.js',
  output: {
    path: __dirname,
    filename: 'webpack_bundle.js'
  }
}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其實跟使用 browserify 時要設定的選項是一樣的,入口點以及輸出的檔案名稱以及路徑(__dirname 代表跟 config 檔同一個目錄)。

接著在 terminal 上面執行這幾行指令,簡單來說就是先安裝 webpack 然後執行 webpack:

npm init -y
npm install webpack webpack-cli --save-dev
npx webpack --config webpack.config.js

接著就會看到目錄下多了一個 webpack_bundle.js,內容也是完全看不懂的東西。這是因為 webpack 有兩個模式,production 與 development,預設是前者。production 代表在生產環境下使用,所以會自動幫你壓縮以及優化。

在開發的時候通常會使用 development 這個模式,打包的速度較快。更改的方式很簡單,改變設定檔即可:

module.exports = {
  mode: 'development',
  entry: './main.js',
  output: {
    path: __dirname,
    filename: 'webpack_bundle.js'
  }
}

存檔以後再執行一次 npx webpack --config webpack.config.js,結果如下:

/******/ (function(modules) { // webpackBootstrap
/******/    // The module cache
/******/    var installedModules = {};
/******/
/******/    // The require function
/******/    function __webpack_require__(moduleId) {
/******/
/******/        // Check if module is in cache
/******/        if(installedModules[moduleId]) {
/******/            return installedModules[moduleId].exports;
/******/        }
/******/        // Create a new module (and put it into the cache)
/******/        var module = installedModules[moduleId] = {
/******/            i: moduleId,
/******/            l: false,
/******/            exports: {}
/******/        };
/******/
/******/        // Execute the module function
/******/        modules[moduleId].call(module.exports, module, module.exports, __webpack_require__);
/******/
/******/        // Flag the module as loaded
/******/        module.l = true;
/******/
/******/        // Return the exports of the module
/******/        return module.exports;
/******/    }
/******/
/******/
/******/    // expose the modules object (__webpack_modules__)
/******/    __webpack_require__.m = modules;
/******/
/******/    // expose the module cache
/******/    __webpack_require__.c = installedModules;
/******/
/******/    // define getter function for harmony exports
/******/    __webpack_require__.d = function(exports, name, getter) {
/******/        if(!__webpack_require__.o(exports, name)) {
/******/            Object.defineProperty(exports, name, { enumerable: true, get: getter });
/******/        }
/******/    };
/******/
/******/    // define __esModule on exports
/******/    __webpack_require__.r = function(exports) {
/******/        if(typeof Symbol !== 'undefined' && Symbol.toStringTag) {
/******/            Object.defineProperty(exports, Symbol.toStringTag, { value: 'Module' });
/******/        }
/******/        Object.defineProperty(exports, '__esModule', { value: true });
/******/    };
/******/
/******/    // create a fake namespace object
/******/    // mode & 1: value is a module id, require it
/******/    // mode & 2: merge all properties of value into the ns
/******/    // mode & 4: return value when already ns object
/******/    // mode & 8|1: behave like require
/******/    __webpack_require__.t = function(value, mode) {
/******/        if(mode & 1) value = __webpack_require__(value);
/******/        if(mode & 8) return value;
/******/        if((mode & 4) && typeof value === 'object' && value && value.__esModule) return value;
/******/        var ns = Object.create(null);
/******/        __webpack_require__.r(ns);
/******/        Object.defineProperty(ns, 'default', { enumerable: true, value: value });
/******/        if(mode & 2 && typeof value != 'string') for(var key in value) __webpack_require__.d(ns, key, function(key) { return value[key]; }.bind(null, key));
/******/        return ns;
/******/    };
/******/
/******/    // getDefaultExport function for compatibility with non-harmony modules
/******/    __webpack_require__.n = function(module) {
/******/        var getter = module && module.__esModule ?
/******/            function getDefault() { return module['default']; } :
/******/            function getModuleExports() { return module; };
/******/        __webpack_require__.d(getter, 'a', getter);
/******/        return getter;
/******/    };
/******/
/******/    // Object.prototype.hasOwnProperty.call
/******/    __webpack_require__.o = function(object, property) { return Object.prototype.hasOwnProperty.call(object, property); };
/******/
/******/    // __webpack_public_path__
/******/    __webpack_require__.p = "";
/******/
/******/
/******/    // Load entry module and return exports
/******/    return __webpack_require__(__webpack_require__.s = "./main.js");
/******/ })
/************************************************************************/
/******/ ({

/***/ "./main.js":
/*!*****************!*\
  !*** ./main.js ***!
  \*****************/
/*! no static exports found */
/***/ (function(module, exports, __webpack_require__) {

eval("var obj = __webpack_require__(/*! ./utils */ \"./utils.js\")\nconsole.log(obj.cal(30)) // 9\nconsole.log(obj.name) // hello\n\n\n//# sourceURL=webpack:///./main.js?");

/***/ }),

/***/ "./utils.js":
/*!******************!*\
  !*** ./utils.js ***!
  \******************/
/*! no static exports found */
/***/ (function(module, exports) {

eval("function calculate(n) { \n  return ((n * 100 + 20 - 4)) % 10 + 3  // 計算價格公式\n}\n  \nmodule.exports = {\n  cal: calculate,\n  name: 'hello'\n} // 把這個物件 export 出去\n\n//# sourceURL=webpack:///./utils.js?");

/***/ })

/******/ });

跟 browserify 一樣,你把上面這整串貼到瀏覽器的 console 去,一樣可以正常執行並輸出結果。上面的程式碼不用細看,大致上滑過去就好,但你滑過去的時候就會發現有許多東西跟 browserify 打包出來的程式碼類似。

好,看到這邊相信大家已經知道了兩個重點:

  1. webpack 與 browserify 類似
  2. 要在瀏覽器上面使用 CommonJS 的模組機制,就必須使用工具先把程式碼打包才能做到

而第二點就是必須使用 webpack 的理由。

這時你可能會想問一個問題:

可是我們公司沒有用 require,而是用 ES6 的 import 與 export,這個瀏覽器不是支援了嗎?那為什麼需要 webpack?

問得很好,看到這邊可以先起身喝個水,下半場要開始了。

ES6 的標準化模組

前面有提到在 ES6 出現以前,JavaScript 並沒有一個標準的模組化規範。Node.js 支援 CommonJS,所以才可以用requiremodule.exports,但是瀏覽器原生沒有支援,所以才需要像是 browserify 以及 webpack 這種工具。

而 ES6 出來之後,終於有了正式的規範,就是大家常看到的 import 與 export,我們可以把之前的 main.js 與 utils.js 改成 import 與 export 的形式:

// main.js
import obj from './utils'
console.log(obj.cal(30))
console.log(obj.name)

//utils.js
function calculate(n) { 
  return ((n * 100 + 20 - 4)) % 10 + 3  // 計算價格公式
}

export default {
  cal: calculate,
  name: 'hello'
}

雖然說這是 ES6 的標準,但其實支援度還不是很好。

若是你在 Node.js 上面試圖執行 node main.js,會直接噴給你一個 SyntaxError: Unexpected identifier 的錯誤,因為 Node.js 不認識 import 這個語法。

想要在 Node.js 上面使用 import 與 export 的話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是把副檔名從 .js 換成 .mjs,然後在使用 node 時加上一個 flag:node --experimental-modules main.mjs

順帶一提,這是 Node.js 版本 < 13 時的狀況,如果是最新的 13 版本以上,只要把檔名改成 mjs 就好,詳情可以參考:Node.js v13.7.0 Documentation: ECMAScript Modules

第二個方法就是大名鼎鼎的 babel 啦,靠著 babel 幫我們把 ES6 的語法轉成 ES5,可以直接使用在 babel 官網上提供的簡易線上轉換器,把 main.js 的內容從 import 轉成 require:

上面講的都是 Node.js 的使用,那瀏覽器呢?

可以先來試試看什麼都不要改變,一樣只有 main.jsutils.js,然後新增一個 index.html,內容如下:

<html>
<head>
  <script src="./main.js"></script>
</head>
<body>
</body>
</html>

打開之後會看到 devtool 的 console 吐了這樣一個錯誤:

Uncaught SyntaxError: Cannot use import statement outside a module

跟 Node.js 類似,若是想要使用 import 與 export,都必須以 module 的形式來執行,所以要在 script 標籤加上 type:

<html>
<head>
  <script src="./main.js" type="module"></script>
</head>
<body>
</body>
</html>

接著再次打開頁面,會發現還是有一個錯誤:

Access to script at 'file:///Users/huli/w_test/main.js' from origin 'null'
has been blocked by CORS policy: Cross origin requests are only supported for protocol schemes:
http, data, chrome, chrome-extension, https.

因為我目前打開 index.html 是直接點兩下打開,所以其實是開檔案而已,網址開頭會是 file:///。若是要使用 import 的話,必須要用伺服器的方式開啟才行。可以在同一個目錄底下輸入這行指令,簡單跑一個 file server:

python -m SimpleHTTPServer 8080

接著就可以打開:http://localhost:8080。

很不巧地,這次又出現了一個錯誤:GET http://localhost:8080/utils net::ERR_ABORTED 404 (File not found)

要把 main.js 裡的 import obj from './utils' 改成:import obj from './utils.js' 才行,要明確指定是要引入 .js 這個檔案。

改完之後重新整理,就可以在 console 上面看到正確的結果了!底下是完整的程式碼,只有三個檔案而已:

main.js

import obj from './utils.js'
console.log(obj.cal(30))
console.log(obj.name)

utils.js

function calculate(n) { 
  return ((n * 100 + 20 - 4)) % 10 + 3  // 計算價格公式
}

export default {
  cal: calculate,
  name: 'hello'
}

index.html

<html>
<head>
  <script src="./main.js" type="module"></script>
</head>
<body>
</body>
</html>

到這裡為止一切看似順利,好像沒什麼問題。在網頁上只要把引入的標籤多一個 type="module" 就可以跑起來了,很棒啊。

事情是沒有那麼簡單的。

第一個問題,瀏覽器支援度。

其實這個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端看貴公司有沒有要支援 IE,因為各大瀏覽器都有支援 import 與 export,可是 IE 沒有。

第二個問題,我想要使用 npm 上面其他人寫的套件的話怎麼辦?

在 Node.js 裡面沒有這個問題,因為你一定會在資料夾底下先裝好 node_modules,可是網頁呢?難道要把整個 node_modules 資料夾一起傳上去嗎?

還有一個問題是當你在 import 的時候,路徑要怎麼寫?難道要寫明是:import pad from './node_modules/pad-left/index.js' 這樣嗎?這是可維護性相當差的一個寫法,若是模組的入口點變了,你就必須改寫所有 import 的地方。

這個問題其實是相當麻煩的,因為在開發時通常都會用到其他人寫好的模組,若是沒辦法很方便地去支援引入這些模組,會造成很多不便利。

還記得我前面說過的話嗎?

「前端的世界很簡單,不支援的東西,寫工具自己支援就好了。」,這邊要稍微修改一下,變成:「前端的世界很簡單,不支援或是支援度很差的東西,寫工具自己支援就好了」。

就是因為瀏覽器原生的模組機制會碰到許多問題(相容性、無法兼容 npm 等等),所以我們才需要一個額外的工具。

而這個工具,就是 webpack。

再探 webpack

為了來體驗 webpack 的強大之處,我們先隨便找一個套件來安裝:

npm install pad-left

接著在 main.js 裡面引入套件並且使用:

import obj from './utils.js'
import pad from 'pad-left'
console.log(obj.cal(30))
console.log(pad('4', 4, 0))

然後一樣按照之前教過的流程打包檔案,config 檔之前已經寫過了,所以直接下指令就好:

npx webpack --config webpack.config.js

接著打開 index.html,更改引入的 script,因為有 webpack 的關係所以不需要 type=module 了:

<html>
<head>
  <script src="./webpack_bundle.js"></script>
</head>
<body>
</body>
</html>

最後打開 index.html,看到 console 上面出現 9 跟 0004 這兩個輸出,就代表有打包成功了。

所以使用 webpack 的好處之一,就是我們能把使用 npm 安裝的模組一併打包,就跟打包自己寫的模組一樣,不需要多做其他事情。這件事是原生的瀏覽器沒辦法做到的。

我們之所以需要 webpack,就是因為原生的瀏覽器模組功能跟支援度都沒那麼完整。

不過呢,其實 webpack 的強大之處不只這樣而已。打開 webpack 官網,會看到這張圖:

webpack 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把「模組化」這個概念延伸了。我們剛剛在談論模組化的時候,都只有討論 JavaScript,討論程式上的模組。但 webpack 把「任何資源」都視成一個模組。

圖片是模組,所以你可以 import Image from './assets/banner.png';CSS 是模組,你可以 import styles from 'style.css',只要是任何資源都可以 import 進來使用。

這已經跟 JavaScript 與 ES6 一點關係都沒有了,這完全是 webpack 自己的延伸,在瀏覽器上面你是沒有辦法這樣使用的。

為了要支援這樣的功能,webpack 定義了許多 loader(載入器),不同的資源有不同的 loader,要透過 loader 處理才能把資源載入。而這個 loader 也是它強大的地方。

例如說你可以用 scss loader 載入 scss 的檔案,在引入資源的時候就會幫你順便編譯成 CSS,所以你不用自己做這件事。JS 也是一樣,你可以寫最新最潮的語法,然後在載入時用 babel-loader 把 ES10 的語法轉成 ES5。

這種資源的引入以及轉換,才是 webpack 最強大的地方。

還記得你在寫 React 的時候,把 import 圖片跟 CSS 當作吃飯喝水一樣嗎?好像這樣是很稀鬆平常的事。

你能夠寫出這種語法而且被支援,都是因為底層有 webpack 在幫你做處理,都是因為有 image loader 跟 css loader 特別處理你的 import。這不是瀏覽器原生就支援的東西,而是 webpack 的模組系統幫你做的事。

再者,掌握了資源的打包這一段之後,webpack 就可以藉由 loader 以及 plugin 做更多有趣的事,例如說:

  1. 在載入 JS 的時候順便做 uglify
  2. 在載入 CSS 的時候順便做 minify
  3. 把打包出來的檔名順便加上 hash
  4. 根據不同頁面打包不同的檔案,就不用一次載入全部 JS
  5. 支援動態引入 JS,有需要的時候才載入

webpack 的教學就到這邊了,我沒有打算繼續深講,再講下去就比較偏向工具的使用了。我寫這篇最主要的目的只是想讓你知道:

  1. 為什麼要用 webpack?
  2. 不用 webpack 的話會怎樣?
  3. webpack 與 ES6 定義的標準模組有什麼差別?
  4. webpack 的最基礎使用(寫設定檔與打包 JS)

Snowpack

前面我們有提到使用 webpack 的原因之一是原生的瀏覽器沒辦法打包 npm 安裝的模組,而 webpack 除了解決這個問題之外,還順便擴展了「模組」的定義,任何資源都可以視為一個模組,搭配強大的 loader 與 plugin 系統也可以做出更多有趣的事。

而近期剛好出了另外一個 library:Snowpack,標榜的就是不需要打包就能夠在瀏覽器上面跑,而原理十分簡單,其實就是幫你把 node_modules 安裝的模組整理了一下,放到另一個叫做 web_modules 的資料夾,要引入的時候去那邊引入就好了。

不過並不是每個模組都可以這樣,必須模組本身有支援標準的 ESM module 才行。像我們剛剛所使用的pad-left 就沒有,所以沒有辦法搭配 Snowpack 使用,因此我們等等會再裝一個有支援的 mathjs 來試試看。

我們立刻來體驗一下吧,先把 Snowpack 跟 mathjs 裝起來:

npm install --save-dev snowpack
npm install mathjs

接著執行 Snowpack,讓它把模組整理好:

npx snowpack

執行完之後,就會看到多了一個 web_modules 的資料夾,底下有兩個檔案:import-map.jsonmathjs.js

接著我們更新一下 main.js:

import obj from './utils.js'
import {pi} from './web_modules/mathjs.js' // 從 web_modules 資料夾引入
console.log(obj.cal(30))
console.log(pi)

然後更新 index.html:

<html>
<head>
  <script src="./main.js" type="module"></script>
</head>
<body>
</body>
</html>

最後一樣要用指令跑一個 server 起來:python -m SimpleHTTPServer 8080

發現 console 有出現 3.141592653589793,代表可以順利使用我們用 npm 安裝的模組了!

Snowpack 的使用方式就是那麼簡單,要解決的問題也很簡單,它只負責解決「引入第三方模組」這一塊,其他的不在它管理的範疇。

它能像 webpack 那樣子引入圖片跟 CSS 嗎?不行,而且官方網站直接建議你用以前的那些方法就好了:

在官網上也有誰應該要用 Snowpack 誰應該不要用的段落,例如說你想要支援 IE11 或是你需要用到不支援 ESM 的函式庫的話,就不應該使用 Snowpack。

Snowpack 還很新,而且若是想在 production 上面使用應該還有滿多問題要解決,我在這邊特別提它的目的是想讓大家看看除了 webpack 以外的另一種解決方式。

而你可能聽過的 parcel 或者是 rollup,都只是另外一種幫你打包的工具而已。你可以選一套工具來熟悉就好,但重點是在這之前,你必須清楚知道為什麼需要這些工具。

結語

先來回答開頭那幾個問題:

Q:為什麼很多專案(例如說 React)在部署前都要先 build?這個步驟在幹嘛你知道嗎?

因為原始碼沒辦法直接放上去瀏覽器(會沒有辦法執行),所以一定要經過 webpack 打包處理,打包完的檔案才能讓瀏覽器執行。

Q:你知道 require/module.exportsimport/export 的差別嗎?

require/module.exports 是一套叫做 CommonJS 的規範,Node.js 有支援,瀏覽器沒有。

import/export 是 ES6 的規範,Node.js 部分支援,瀏覽器也是部分支援。

Q:你知道 import 與 export 這兩個語法在瀏覽器上面不是隨便就能使用嗎?

有使用限制,例如說要加上 type=module,而且也沒辦法直接引入 npm 裡的模組,要把路徑寫死才能使用。而瀏覽器支援度也是一個考量,IE11 並不支援此種寫法。

Q:你知道為什麼要用 webpack 嗎?

原因有很多,例如說:

  1. 我想使用 npm 上的第三方模組
  2. 我想把圖片當作資源 import 進來
  3. 我想把 CSS 當作資源 import 進來
  4. 我想在一個地方就處理好 uglify 與 minify

不過重點其實是第一個,因為瀏覽器原生的 ES6 模組支援度沒那麼高,尤其是引入第三方模組,所以才需要透過 webpack 或其他打包工具幫我們處理好這一段。

Q:你知道 webpack 為什麼要有 loader 嗎?

因為把圖片或是 CSS 當作資源引入這並不是正式的規範,而是 webpack 自己延伸的定義。為了支援這些資源,就必須特別寫一個 loader 去載入,否則預設的 loader 只能載入 JavaScript。


我一開始接觸 webpack 時,也是超級霧煞煞。完全不知道為什麼要 webpack,也完全不知道它做了哪些魔法。

直到後來慢慢摸索才發現自己一開始就錯了,不該從 webpack 開始的。連模組化的概念都不清楚,連瀏覽器上面不能用 require 都不知道,怎麼可能理解 webpack 在幹嘛?

而前陣子接觸到的一些學生,儘管是有工作經驗或是有用過 webpack 的,對這一塊也是一知半解。而在我看來,原因就是對於模組化的理解不足,對於歷史脈絡的了解不夠,對於「在瀏覽器上面執行 JS」以及「在電腦上用 Node.js 執行 JS」這兩者的區分不夠清楚,才會把許多東西都混為一談,當作是同一種。

所以這篇雖然是叫做「webpack 新手教學」,但比較多在談的是模組化以及使用 webpack 的理由,對於真正「如何使用 webpack」並沒有加以著墨。原因之一是我認為理解原理跟理由之後,使用工具的門檻就會降低很多;之二是再寫下去就沒完沒了了,真的想講 webpack 的話可以再開一篇文章。

其實有關於模組化,我有很多東西刻意沒有提到,例如說 AMD/UMD 等等的其他規範以及 RequireJS 這個工具。我覺得對這一篇想表達的東西來說,不講這些反而是好的,因為一旦講了就會把事情搞得更複雜,所以選擇性忽略這些內容。

在寫作的時候,選擇什麼要講什麼不講也是一門技藝,或許日後可以再寫一篇文章來補齊沒有講到的這些部分。

最後,希望大家看完這篇以後真的能理解 ES6 的原生模組在瀏覽器上面會碰到的問題,就能知道為什麼要用 webpack。

若是有任何錯誤還麻煩不吝指正,感謝!

參考資料:

  1. 什麼?!我們竟然有 3 個標準? - 你有聽過 CommonJS 嗎?(Day9)

#Webpack #javascript









Related Posts

Gomoku with React

Gomoku with React

淺談DevOps

淺談DevOps

六角啟程

六角啟程




Newsletter




Comments